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6:29:17    次浏览
《重建故事·我的这三年》系列报道【开栏语】2013年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筹指挥下,省委、省政府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、积极探索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,以科学规划为引领,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,以城乡住房重建、公共服务重建、基础设施重建、产业重建、生态重建为重点,扎实推进各项重建工作,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,走出了一条“中央统筹指导、地方作为主体、灾区群众广泛参与”的灾后重建新路子。从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,一场场硬仗打下来,一个个关口闯过来!三年来,按照《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》和《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建设专项规划》,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、协调发展,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,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、合理的产业布局、合理的人口分布、合理的就业结构,构建产城一体、一三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。三年来,芦山地震灾区户户安居有业、民生保障提升、产业创新发展、生态文明进步、同步奔康致富等成就显著。芦山在巨变,雅安在崛起,聚居点新房冒出炊烟,山林野坡种满新茶,各种产业项目落户工业园区,地震灾区处处是重建的繁忙景象。三年来,灾区干部群众在重建中越来越充满希望,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、 探索抗御自然灾害新机制,他们不舍昼夜,携手前行。从飞仙湖畔到南天门上,从中心城镇到偏远村寨,灾区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创造美好新生活。近日,四川新闻网派出3路记者赶赴芦山、宝兴、天全等震区各地,采访灾后恢复重建群体中的10位基层干部群众。从7月18日至21日,四川新闻网推出《重建故事·我的这三年》系列报道,通过这10位基层干部群众的讲述,展示在三年重建中芦山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彩历程、重大成果和经验启示,反映芦山灾后重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成效,描述灾区胜利完成党和国家交给重建任务的伟大历程,展现我省将灾后重建与灾区精准脱贫相结合的出举措成效,展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住房重建、公共服务设施重建、产业重建、基层设施和城镇体系重建的成效,展现灾区干部群众以攻坚的勇气、破难的锐气、争先的志气、实干的风气,同心同德谋发展、苦干实干促跨越,从“三年基本完成”走向“五年整体跨越、七年同步小康”,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!。《重建故事·我的这三年》系列报道(一)现在是芦山最好的机遇 要把机遇转化成现实 故事嘉宾:芦山县芦阳镇党委书记 陈开林 陈开林四川新闻网芦山7月18日讯(记者 岳东)“重建不仅是新生,还给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”芦山县芦阳镇镇长陈开林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。“重建伊始,中央便提出‘以人为本、尊重自然、统筹兼顾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’的科学重建纲领,制定出台了《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》和《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》,明确了重建总体要求、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。重建离不开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。重建决策,听群众意见;重建过程,靠群众参与;重建创新,汇群众智慧;重建结果,让群众评判。我们在重建时成立了第一个‘自建委’,重建选址、户型设计、工程监理、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,由群众自主选择、民主决策。一个个‘自建委’在灾区“遍地开花”,一个个美丽新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。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基本完成三年灾后重建工作。” 黎明新村“芦阳镇黎明新村是震后芦山地震灾区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,按照村民意愿,实行统规联建。户型如何设计?质量如何保障?资金如何监管?桩桩件件关乎切身利益。128户村民自发推选13人组成自主重建委员会。”陈开林说。“‘自建委’发挥‘群众做群众工作’的优势,寻求最大共识。重建过程中,许多牵涉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,经‘自建委’出面协调,大都迎刃而解。黎明新村建好了一大批新居、发展起了产业,实现了‘住上好房子、过上好日子、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’的‘四好’目标。目前黎明新村发展依托汉代文化、红军文化、根雕文化、民俗文化,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、农耕体验和餐饮、娱乐、购物、住宿等配套服务,通过开办特色农家乐、乡村酒店,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,黎明新村已经成为离县城最近的生态文化旅游村。” 火炬村“地处罗纯山西麓的火炬村是灾后重建中的‘明星村’,辖内4个村民小组,328户1350人,是四川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、省级绿化示范村。灾后重建中,我们按照‘绿色火炬、产业兴村’发展定位,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。当地建设的新农房以原址重建为主、突出川西民居特色,打造了‘小组团、田园化’的锦绣田园新村。火炬村立足城郊区位优势,以特色产业为支撑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建设星级农家乐和自主经营的民俗户,形成集登山健身、民俗休闲、金秋采摘、吃做农家饭菜、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特色。”陈开林说。“除了农家乐,火炬村里家家还种上了猕猴桃,连片的猕猴桃种植林已成为一大风景。不少村民不再外出打工,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种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促进增收。农民增收渠道正从单纯依靠耕地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。” 汉姜古城正式开街“7月15日,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城镇项目,位于芦阳镇的汉姜古城正式开街!汉姜古城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,2015年12月底全面完工,占地面积0.25平方公里,是一个集商贸购物、文化展示、休闲娱乐、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。按照‘传承历史文脉、保留古城风格、提升城市品质’重建思路,重点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平襄楼为中心,辐射东西南北,建成汉文化学术中心,姜城月夜、姜城往事、姜城故里、姜城水岸街区和滨水景观街区的‘一心五区’,打造 ‘三国说书场、蜀汉学术中心、汉市空间再现’三张名片,以实现形态、业态、文态、生态“四态融合”为重建目标。”陈开林高兴地说。从黎明新村聚居点建设启动和成立第一个“自建委”,到作为样板推广的“农旅结合、以农促旅、以旅养农”的幸福美丽新村火炬村,到日前的汉姜古城正式开街,芦阳镇的发展变化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效率。而这背后,更有许多无法用数据记录的重建——身为芦阳镇镇长的陈开林,带头发扬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、“雨+晴”工作精神,他不仅全面负责芦阳镇的重建工作,还兼任芦山县城房办主任、县清违办主任和城区安置办主任等多个职务,在短时间漂亮完成重建任务,显示了他守土有责,敢于担当的情怀。 工作中的陈开林。第一时间赶到工作岗位“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,本是周六休息时间,我还是早早起床,准备到单位带一位新同事下乡熟悉环境。正在我准备出门时候,地面一阵晃动,桌子上的瓶子都掉在地上。不好,地震了!”陈开林心里一惊,急忙抱起熟睡的孩子,与妻子一起冲下楼。顾不及给亲人一一打电话问平安,陈开林把孩子交给妻子后,就急忙骑上摩托到镇政府去。8时14分,陈开林与班子成员集合在一起,“必须分片区、摸情况、组织救援.....。”陈开林与大家商量后,马上做出行动。“手机有时根本打不通!”在出发时陈开林就已经注意到通讯线路开始出现故障,“在等一下,大家拿上对讲机。”陈开林说,事后证明,对讲机发挥了很大作用。8时25分,陈开林与班子成员来到各自辖区开始有条不紊工作起来。“看到倒塌的房屋,哭声喊声一片,给我们印象太深了,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。”陈开林说,“从那一刻起,我心里就暗下决心,一定要尽力减少群众的损失,尽快恢复重建。”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自救10时左右,陈开林与班子成员在当时通讯中断情况下,用对讲机相互介绍情况,完成了辖区灾情统计工作。陈开林组织全体干部与群众第一时间展开自救。“我与班子成员迅速成立了芦阳镇抗震救灾指挥部,启动芦阳镇应急预案,对赶到的干部们进行统一安排,按照分工各司其职,分成10个工作组,分别到各村、社区开展抢险救灾、医疗救援、物资调配工作。”“大灾面前,有一种力量在支撑;危急关头,有一种信念在坚守;危难时刻,有一种精神在迸发。党员干部挺身而出,冲锋在前,带头紧急抢险救灾,妥善安排群众生活;哪里有险情、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,哪里有受灾群众、哪里就有党员先锋队的旗帜。干部群众一条心,大灾面前见真情,让我感动万分。”陈开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,大家将废墟中刨出来的米、菜集中起来,将冰箱里的食物拿出来,一起吃“大锅饭”。“我们从废墟中救出127人,但是仍然有14人遇难。在随后的安置工作中,我们带领指挥部发放各类物资10万余件,帐篷6000余顶,确保了芦阳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。”先行一步率先建设新村“重建惠民,感恩奋进”、“少抱怨,多流汗,要致富,自己干”......在芦阳镇,四川新闻网记者随处都能看到充满了感恩与自强的标语。灾后重建启动后,陈开林不仅要负责芦阳镇的重建工作,他还兼任县城房办主任、县清违办主任、县城建办主任和城区安置办主任等多个职务。芦阳镇黎明村位于省道210线芦山县城南2公里,面积17平方公里,辖8个村民小组,总户数742户,其中需重建271户,需维修加固农房377户,拆迁94户。按照“打造‘4·20’地震灾后重建能够学习借鉴的典范”的要求和‘科学重建、民生优先、安全第一、保护生态、创新机制’原则,芦山县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。陈开林带领班组成员,在地震2月后,黎明新村建设拉开了灾后重建大幕,成为全市第一个启动的灾后科学重建项目。日前,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新村。村后的罗纯山上,翠竹青青,掩映着新盖的一栋栋二层三层小楼,高高低低,错落有致,既传承了川西民居风貌,又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特色。黎明村高边组51岁的村民喻德庆看好灾后重建机遇,放弃在上海的生意回乡投资270万,在这里建设集吃、住、钓、乐、游为一体的特色农家山庄。“好山、好水、好风光,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。”喻德庆说,随着灾后重建相继结束,乡村旅游也将成为灾区群众增收的亮点。“有政府的果断决策,让我们先行一步。”一位村民笑着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,早在2014年初,大家便实现了搬新家过新年的愿望,“群众们真没想到会这么快就搬进新家。”如今,黎明村建设有1个村级便民中心、4个村民活动广场和1.8公里道路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建设了85亩农业产业园区,主要种植生态蔬菜、珍稀树木及四季花卉。“目前,我们新村850户居民已经有90%搬进了新家。”陈开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,黎明村已经成为“山水芦山、文化芦山、美丽芦山、幸福芦山”的缩影和亮点。“在产业建设方面,除了黎明村的建设,我们还将火炬村也建成‘农旅结合、以农促旅、以旅养农’的幸福美丽新村。在火炬村重建之初,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,村上就积极鼓励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和土地流转,发展特色观光农业。目前已经发展1000亩生姜、1300亩猕猴桃、5000亩林竹。当前,火炬新村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”陈开林说。“汉姜古城的正式开街,将带动芦山旅游上一个台阶,带动经济快速发展,可期可盼。”陈开林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。“自建委”转型为“自管委”“与其政府大包大揽,不如让百姓自己说了算”。说起新村建设的过程,陈开林感慨地说,“既然是大家的家园,大家就应该都参与进来,给予建议,监督质量,让群众自己做主。”陈开林把开展“群教”活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,广纳民意,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,黎明新村建立起地震灾区第一个“自建委”。在芦山地震中,黎明村损失惨重,全村120户房屋倒塌,500多户房屋受损严重。“黎明新村在震后仅两个月就开工建设。这么快动工,得益于‘自建委员会’的建立。”陈开林说。“在一次施工中,自建委成员就发现一处用料不合格现象,然后施工方及时改进,这让各方都很满意。‘自建委’的这一模式,在灾后重建中作为样板在地震灾区推广,得到方方面面的好评。自建委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,独立自主开展价格谈判、项目实施、资金管理、质量监督、事务协调等工作,成为群众认可、信任的灾后重建主力军。”基础设施怎么维护?环境卫生如何保持?……新村建好了,一系列的新问题又出现了。“随着各新村聚居点陆续完工,自建委开始向自管委过渡,我们开始探索建立群众自治的长效机制和模式。2015年1月初,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新村召开户主代表会。会上,通过投票选举,由7名户主代表组成的黎明新村自管委正式成立。自黎明新村第一期房屋交付使用后,新村自建委开始向自管委过渡,探索建立起党组织领导、受灾群众党员干部社会力量参与的‘1+3’基层治理模式,形成了‘党支部核心领导、自管委组织协调、群众当家作主、社会广泛参与’的‘四位一体’工作格局。”陈开林介绍说。“‘1+3’基层治理模式由村党支部总体领导,聚居点临时党支部、自管委、志愿服务站(群团组织)互相协作,共同管理新村。作为新村的主要管理力量,自管委下设纠纷调解组、环境整治组、资金管理组、文明劝导组、文化建设组、产业发展组、安全巡查组7个工作小组,分工明确、相互配合。”“自管委环境整治小组牵头,群众共同出资,黎明新村聘请了几位村民负责公共区域环境保洁,保持新村环境整洁。”“自管委积极联系芦山县就业服务管理局,邀请就业服务管理局为新村居民开展培训,培训内容包括刺绣、电工、焊工、缝纫。”“通过纠纷调解工作小组、文明劝导小组、文化建设小组的相互协调,自管委在聚居点大力宣传科学文明新风尚,组织住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,协调处理住户间矛盾纠纷,开展‘五好家庭’评选等活动,不断提升聚居点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。自管委管理模机制不断完善,群众自治效果明显。”“自管委还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。不仅要把新村管理成清洁、美丽的小区,更让大家生活得舒适,幸福。”陈开林说。 2013年6月30日,陈开林在板房抽签现场。受访者提供现在是芦山最好的机遇“大家都知道,拆迁工作是建设的第一道难关,这么多建设项目,面对群众各种诉求,难免会有矛盾与纠纷。”陈开林认为,“除了搞建设,还要处理做好重建阶段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和化解工作。”怎样做群众工作?“要认真听群众倾诉。对群众的诉求,合理的要想办法赶紧解决;不合理的,要耐心给他们讲解政策。”陈开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,“政策一视同仁,刚开始个别群众不理解,这就要求我们干部一遍一遍解释,反复讲,而且还要态度要好。慢慢群众就理解了舍小家顾大家。”“芦阳全镇425户农房重建户已全部完工;5678户城房重建全部开工;全镇35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。”陈开林说。上个月,陈开林已经调到芦山县经济开发区工作。三年来,陈开林觉得责任的“神经”每一天都紧绷着,“近一年多时间都没有过双休,作为党员干部,带头坚持‘5+2’、‘白+黑’、‘雨+晴’这种在特殊时期实行的超常规工作机制。采访结束时,陈开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,这三年基本完成重建任务。“全国人民都在帮助我们,现在是芦山最好的机遇,我们一定要把机遇转化成现实。我们基层干部很有凝聚力,我们目前的目标就是从‘三年基本完成’走向‘五年整体跨越、七年同步小康’”。